如果說品牌資源是消費者的心智資源,那么我們剛剛經歷的營銷時代,就是在消費者心中進行“心智圈地”——誰叫得大聲、叫得賣力、叫得機巧,誰就能在消費者的心智資源中搶得一塊蛋糕,獲取售賣產品的相對競爭優勢。
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,現在消費者面臨“過噪”,每個消費者每天都在被無數的營銷信息狂轟濫炸,各種類型的小廣告恨不得塞滿消費者的五官,掠奪消費者的注意力資源,讓消費者不愿看、不愿聽、麻木、不接受。在這種趨勢下,無論機巧多么高明,營銷的 ROI 只會越來越高。線下、線上、微博、微信、淘內、淘外,莫不如此。
我們看到無數的小業主、創業者、賣家在抱怨營銷成本的提升。無數的營銷從業者,看到任何一個新的媒體,就像餓狼一樣怒吼著沖過去,把這些媒體當做營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從營銷概念到社會化媒體、微博、微信,都被強行賦予了各種意淫遠多于實際效用的營銷內涵。真實效果永遠差強人意。原因在于,隨著同質化產品過剩,競爭差異程度降低,我們時代的內在動力,已經從營銷轉移到產品。如果一個公司不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開發差異化產品,單純依靠營銷,無論技巧多么高明,都只能投個機暫時撈一票,沒法塑造長久的競爭優勢,更無法成為長久的事業。營銷驅動的公司在市場上越來越不吃香,Nokia、Microsoft 的產品,無論花多少錢砸廣告,消費者最后會用腳投票。
而從過去營銷時代走過來的人,會不相信、不理會,對這種趨勢視而不見,繼續相信營銷是致勝之道。在產品服務創新上淺嘗輒止,在效果越來越差的營銷上挖空心思,研究各種奇淫技巧。本文開頭那一幕,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。我并不認為一個產品不需要營銷,也不否認營銷技術的重要性。好的產品是一個放大器,投入 1 的營銷資源,能夠產生 10 的結果;壞產品是一個黑洞,投入 1 的營銷資源,得到 0.1 的結果。我經常對創業者說,無論你有多少營銷資源,最后你事業的大小并不是由營銷資源決定的,而是由產品本身的差異化吸引力決定的。這就是我理解的沒有自發增長,就沒必要推廣的含義。
一個能夠經受住資源斷奶還能茁壯成長的產品,一個能夠成為營銷放大器的產品,一個用戶喜愛、能夠拴住用戶、不營銷用戶也會主動傳播的產品,才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,才有推廣的必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