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電池是制約太陽能利用的核心技術,自1954年發明太陽電池至今,全球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,目前已經進入第三代發展期。
第一代的太陽電池采用晶圓技術,材料以硅元素為主,其技術已相當成熟,目前占總產量的98%以上,其元件的使用壽命已超過25年,其最高效率為21.5%,由美國 Sun Power公司生產。而目前主流市場上的太陽電池為價格較低的多晶硅太陽電池,其效率在15%左右。 III - V 族材料可以制造更高效率(>25%)的太陽電池,但其昂貴的成本已使產品朝向高效率聚光電池發展。
第二代的太陽電池采用薄膜技術,制造程序較硅圓技術變化多且制作成本低。而達到供電力用的只有 CIS 電池,目前已在歐洲量產,效率為13%左右。其他較廉價但中等效率的太陽電池有微晶(約8%)、非晶硅(約10%)、 II - VI 族(約10%)已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產品,如手表與計算機中,還有多種可撓的產品面世。
第三代太陽電池包含所有正在創新、啟蒙中的新型太陽能光電技術。目 前分為兩大類,第一類是極高效率(>31%)的新型太陽電池,主要由 GaSb 、GaInSb 等熱能轉換晶體加在GaAs 光電池上,可使效率達到30%。 在單層太陽電池方面,其理論模擬鈦元素之量子點在GaP 或 GaAs 中有望 達到63.2%的高效率,但有待實驗的檢驗。第二類是廉價的可制作成大面 積的有機太陽電池,以染料敏化薄膜太陽電池為代表,含液態電解液,此類 電池實驗室達到11%的效率,商品化效率達到8%,并保證15年的壽命。 如開發成功商品化效率達到10%,有望使成本降低至25美元/m2, 達 到 普 及化要求。
各型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見表2.1,各類太陽電池的比較見表2.2。
表2.1 各型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|
電池種類 | 半導體材料 | 模組轉換效率/% |
硅 | 結晶硅 | 單晶硅(晶圓型) | 13~20 |
多晶硅(晶圓型、薄膜型) | 10~15 |
非晶硅 | a-Si、a-SiO、a-SiGe | 5~~10 |
化合物半導體 | 二元素 | GaAs、CdTe(晶圓型) | 18~30 |
CdS、CdTe(薄膜型) | 7~10 |
三元素 | CuInSe2(薄膜型) | 20~40 |
染料敏化太陽電池(DSSC) | 10 |
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| 1~5 |
表2 . 2各類太陽電池的比較 |
項 目 | 優 點 | 缺 點 |
硅晶電池 | 原料來源豐富,開發年限長,技術成熟 第一代中以單晶硅效率最高,多晶硅 次之,使用壽命長 | 工藝技術復雜,材料對光的吸收能 力差,電能再生水平低,對基板要求高 |
硅薄膜 | 成本較低,可以用彈性基板發展成熟, 可大規模生產 | 效率較低,穩定性差 |
銅銦鎵硒薄膜(CIS/CIGS) | 原物料穩定性最好,可以用彈性基板 | 成本相對較高,制造工藝未標準化, 銦與鎵儲量有限 |
鎘碲薄膜(CdTe) | 第二代中效率較高,可以用彈性基板, 發展成熟,可大規模生產 | 第二代中成本較高模組與基材占總 成本五成,鎘毒性高,碲儲量有限 |
染料敏化(DSSC) | 第三代中成本最低,材料使用最少,容 易制造大面積元件,用途廣泛 | 技術不夠成熟,不易商業化,封裝過 程較為復雜,在太陽光照射和高溫下 會出現嚴重劣化現象,效率最差 |
